书展荐书|致敬“被遗忘的英雄”:正是饶家驹在上海建起首个战时安全区,启发拉贝守护南京_难民_南市_苏智良

发布日期:2025-08-19 14:42    点击次数:133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3日报道:“人人都知道南京的拉贝,却很少有人知晓上海的饶家驹。”2025上海书展首日,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内,《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作者之一苏智良教授的声音,拉开了这场“抗战中伟大的人道主义典范——饶家驹与上海南市安全区”报告会暨新书签售会的序幕。由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及学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活动,让88年前法国人饶家驹的壮举,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苏智良回忆起研究这段历史时的感触,满是遗憾与感慨,“拉贝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拯救20多万中国难民的事迹广为人知,可他的模式实际上源于上海的饶家驹。饶家驹堪称拉贝的‘师傅’。”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陷入战火。早在此前,身兼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等多个头衔的饶家驹,就敏锐意识到平民面临的巨大危机,开始考虑设立难民区。11月2日,他向时任上海市市长俞鸿钧提议,在南市划定区域设立难民区,该区域不受攻击、不设武装军队与军事机关,也不进行武装敌对活动,专门接纳难民。建议很快得到俞鸿钧赞同,前提是保证中国主权。之后,饶家驹凭借流利的日语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三浦义秋、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交涉,在重重压力下,让日方承诺只要中国军队不进入,日本也不会侵扰。最终,他以个人名义分别与中日双方达成非正式协议,成功促成世界上第一个难民安全区——南市难民区的建立,因其卓越贡献,该区域也被称为“饶家驹区” 。

展开剩余63%

南市难民区位于上海南市区方浜中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建立短短一周,收容难民就达20余万,最多时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一直延续到1940年6月。饶家驹将难民区分成9个区,由难民自选区长自我管理,还组建了由不同国家人士构成的国际性监察委员会,承担保障安全、筹措物资等职能。在他和同仁努力下,难民区逐步拥有警察、议员、学校、手工工厂甚至刑事法庭等机构,形成一套完善的战时难民管理体系。

在《拉贝日记》中,拉贝多次提及饶家驹对自己的影响,可以说,上海南市难民区开创的“战时保护平民”模式,成为南京安全区的参照样板。不仅如此,受饶家驹影响,中国的广州、吴江、福州、汉口等地也相继建立起难民区,保守估计至少让50万中国难民幸免于难。

随着苏智良的讲述,现场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鲍静与学林出版社社长刘征共同揭开红绸,露出设计成“档案盒”形态的《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这部融合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与艺术匠心的著作,依托第一手档案、书信、照片及口述史料,首次系统梳理了饶家驹创立、运作安全区的全过程,细腻展现他周旋各方的智慧,更收录亲历者访谈,让历史有了温度。

活动中,苏智良与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展开对谈。徐波补充道,饶家驹的英勇不仅限于上海,他拯救30万人的行为,展现了巨大的勇气与爱,更影响深远:他通过写信促成南京国际安全区建立,虽未获松井石根认可;武汉会战时,他又自告奋勇在汉口建立安全区并担任主席,用行动诠释着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壮举还促成了《日内瓦第四公约》中战时平民保护条款的制定,书写的不仅是中国抗战史,更是人类文明史。”

最终,苏智良与徐波共同发出呼吁:寻找南市安全区30万难民的后代,期待他们分享祖辈、父辈在安全区的所见所闻,助力还原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并感恩饶家驹及其他慈善人士——那些在战火中点亮人性之光的人,值得被永远铭记。

发布于:上海市

上一篇:中国女排李盈莹受邀担任嘉宾爽朗笑容毫无架子现身上海_体育_阿迪达斯_发布会
下一篇:格力最狠的招数,被小米学会了

Powered by 乐乐捕鱼最新版安装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